长此以往,大家更喜欢听亮丽的故事,某某被名牌大学录取,而现实真的这样吗?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孩子,思维定式已经形成,语言关也是一大问题,留学生活势必充满严峻挑战,中国的赴美留学生大多都是勤奋刻苦,有拼劲的年轻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要想获得其他国家教授的认可与欣赏,着实需要一番蜕变与付出。
首先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是否真的对你要去申请的学校和专业感兴趣,我曾经问自己的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去美国读金融的研究生,他的回答也很简单“父母让去的”,并非学生自愿,这就造成学生没有学术上的热情,虽然学生很聪明,但很难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霸去美国之后很快就沦落为学渣,这么说吧,在中国学霸可能是最受老师欢迎的,在他们身上好像有着超强的背书本领,倒背如流的唐诗宋词数理化公式,课桌上堆砌的一沓沓满分试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中国,高考状元可能最受欢迎的是他的复习笔记,每个学生的身上仿佛都上了发条,一切都有计划的被安排好,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人生的各个关节点都有家长身影的出现,而在美国研究生的课堂上,到底哪类学生才能赢得导师的青睐呢?
记得看过一篇中国媒体的报道,重庆某大学的李同学决定出国读研究生,用了两年的时间,背了超过200篇范文,没日没夜重复做了4遍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成功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学生绝对是优等生无疑了,学习成绩努力成绩喜人,但是真正到了美国的学校里,李同学则像是进了地狱一般,这里的学习模式和国内完全不同,因无法融入学校的他最终被该大学劝退。李同学的事情可能只是个例,但很具代表性,中国提倡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腼腆内敛,无法在辩论中得出真理,对于他极具挑战性,特别是在美国研究生深度辩论的科研中尤为突出,所以说,如果你要想考进美国的名校,转化思维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因为美国更关心的是如何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而不是一个学习机器。
而相反那些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参加社团活动,动手能力远超于记课本能力的学生可能更容易赢得导师喜欢,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坚毅、领导力、沟通力、贡献力和对生活的热情等品性比学习出色要重要的多,是一个能够冷静分析、应对、处理复杂艰难局面的“完整的人”,而相反,一个整天沉湎于书本的娇弱柔嫩的书呆子是不可能有能力应付真实世界里瞬息万变的种种挑战的。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比较夸张,毕竟这些在美国研究生的申请中只能算是凤毛麟角,但值得深思的是,独立人格和实践性是你要赴美读研必不可少的因素,你的教授可能不会因为你的分数低而嫌弃你,但可能会因为你没有参与小组讨论而迁怒你,你的同学可能不会因为你的分数高而仰望你,但可能会因为你成了社团社长而亲近你,这就是美国,一个告诉你不是考什么就学什么,“成功路上没有捷径”的国家,你真的做好准备迎接挑战了吗?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