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整个美国教育学界被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卷,那就是Grit(坚毅)Grit一词在古英语中的原义是沙砾,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申请美国本科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今天我们请到彬彬教育赵老师为大家讲解在申请美国本科过程中,除了成绩,学生还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
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Lee Duckworth专门对Grit做了研究:Grit可译为“坚毅”,但其涵义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Grit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通俗一点讲:如果你见一个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这就是Grit。“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我们之所以把Grit精神拿到这儿作为开场,是因为它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息息相关:
标化成绩和申请美国本科的关系
通过彬彬教育申请留学的学生在达到1520左右的分数区间我就会建议他们停下标化,专注做好申请方向的研究课题,思考好文书,而不是一次次的去刷分。很多同学最终的录取并不是靠高分得到的最终结果。这几年辅导学生的经验告诉我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1520区间的同学来说,如何备战申请其实才是最大的挑战,外界的声音是首先要有分,似乎没有分活动研究都不能做,这也就形成了一种风潮,有学生在最终ED申请截止前,对我说拿到了TOEFL110,SAT1500的好成绩,并要求申请TOP20的学校,这么听来似乎是合理的,可是它在美国大学申请的评价体系中又是不合理的,因为不是仅仅有分就能录取。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思考,撇开标化分数不谈,当没出分或者是出了分但不是1550的分数时,我们是否做好了这个准备来同时几条腿稳健的走好?这里指的是标化,GPA,阅读+知识累积,个人兴趣发展,还有最重要的self-identification的思考。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哪怕最后申请时分数没有1500,GPA不要有大的纰漏,那么录取的结果其实会不错,彬彬教育连续多年的录取结果已经实证了这一点。关键是学生能否能够做到上述这一点。
自信心定位和申请美国本科的关系
我们如何去看待一个阶段的所谓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打上了引号,你可以理解为不出分,可以理解为ED没有录取,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是学霸等等,如果上述这些都没有,申请该怎么做?
如果以彬彬教育内部的申请池为例,明显看到竞争是非常残酷的。我在面试很多学生时观察到自定义处于中段位置的学生明显自信心不足,这个似乎也很好理解,因为所谓的学霸和学酥的标签是人为打上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我们最终归宿的,一定是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我们。而这个部分恰恰是国内的教育模式中很少去思考的部分。
如果学生标化一般,GPA中游,但是热爱自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换言之就是非常强烈的个人passion或是特质,在申请大学时比较理性并且清晰的定位自己,申请过程积极配合,那么录取是必然的。如果标化一般,GPA中游,但对自己的实力认知不理性,不录取也是必然的。如果标化高,GPA高,就这两个条件而言,似乎申请高排名的目标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材料过于扁平,也有可能不录取。
心态和申请美国本科的关系
最后一点讲一讲申请心态的困惑。这种心态简单讲是不虚不傲,也可以说是不卑不亢。这个说起来容易,其实真的挺难。作为申请老师,不断在各种场合谈及各种名校的名字,家长们渴望将孩子送进名校,增加就业的机会率,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却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古希腊哲人早就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个高中生甚至成年人来说都很难回答,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想,美国大学申请的PS其实谈的就是我们自己是谁的问题,多少想过一点的学生会写的好。因此谈到心态,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要向内看,看自己,想自己。很多时候,成为一个关注外部世界变化的人并不容易,但要成为一个关注人内心世界变化的人则更难,后者需要更多的内心平静和思考。
今天我们谈的三个点,标化成绩和申请美国本科的关系,自信心定位和申请美国本科的关系,心态和申请美国本科的关系,希望对全国各地的申请者和家长都能有所帮助。如果有更多关于美国本科申请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彬彬教育留学专家。
推荐阅读:
点击收起